同品种比对临床实验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?
同品种比对临床实验(本质是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的已有数据,结合申报产品与同品种产品的差异分析,证明申报产品安全有效性的临床评价路径),其流程需严格遵循《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》及对应产品的专项指导原则(如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系统的专项指导原则),核心围绕 “差异分析 - 证据补充 - 等效性验证” 展开,具体流程可分为以下 6 个核心阶段:
一、前期准备:明确比对基础与法规依据
1.确定申报产品核心信息
梳理申报产品的关键参数:包括工作原理(如超声频率、振幅)、核心组件(如刀头材质、手柄控制模块)、性能指标(如组织切割效率、血管闭合直径上限)、适用范围(如开放手术 / 腔镜手术、适用组织类型)、使用方法(如操作步骤、消毒方式)等,形成 “产品技术规格书”,作为后续比对的基准。
2.筛选同品种对照器械
对照器械需满足 3 个核心条件:
- 已在中国境内合法上市(取得 NMPA 注册证,且注册证在有效期内);
- 与申报产品工作原理、作用机理基本一致(如均为超声振动切割 + 止血,而非 “超声切割 + 电凝止血” 的混合原理);
- 核心性能指标、适用范围与申报产品高度重叠(如均适用于≤5mm 血管闭合,而非对照产品仅适用于 3mm 以下血管)。
优先选择临床应用时间长、市场反馈明确、公开临床数据丰富的产品,同时需获取对照器械的注册资料(如注册证、技术要求、说明书、临床评价报告等)。
3.确认法规与指导原则要求
依据申报产品的分类(如超声软组织手术仪多为 Ⅱ 类或 Ⅲ 类医疗器械),明确对应的临床评价路径(同品种比对属于 “非临床实验 + 临床数据豁免 / 部分豁免” 路径,区别于 “全新产品的前瞻性临床试验”),并对标专项指导原则(如《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系统同品种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》)中关于差异分析、验证方法的具体要求。
二、核心环节:申报产品与同品种器械的差异分析
这是同品种比对的核心,需通过 “全面拆解 + 关键聚焦”,明确两者的差异及对安全有效性的潜在影响,形成《差异分析报告》,具体包括:
1.全维度差异梳理
从 5 个关键维度逐项比对,避免遗漏:
比对维度 | 具体内容举例 |
---|---|
设计与结构 | 刀头刃口角度(申报产品 30° vs 对照产品 45°)、手柄重量(申报产品 200g vs 对照产品 250g) |
性能指标 | 超声振幅范围(申报产品 20-50μm vs 对照产品 15-45μm)、止血成功率(体外试验数据) |
软件核心功能 | 是否具备 “自动功率调节”(申报产品有 vs 对照产品无)、故障报警逻辑差异 |
使用方法 | 消毒方式(申报产品可高温灭菌 vs 对照产品仅可低温等离子消毒)、操作按钮布局 |
适用范围 | 申报产品新增 “甲状腺手术” 适应症 vs 对照产品仅适用于 “腹部手术” |
2.关键差异判断与风险评估
区分 “关键差异” 与 “非关键差异”:
- 非关键差异:对安全有效性无实质影响的差异(如手柄颜色、按钮标识样式),无需额外验证;
- 关键差异:可能影响临床效果或安全性的差异(如刀头材质从不锈钢改为钛合金,可能影响组织热损伤范围;血管闭合直径从 5mm 提升至 7mm,风险显著升高)。对关键差异需进行风险评估,明确 “差异是否可能导致申报产品的安全性 / 有效性劣于对照产品”。
三、非临床验证:补充差异相关的科学证据
针对第二步识别的 “关键差异”,通过体外试验、动物试验等非临床研究,证明申报产品与同品种器械的安全有效性 “等效” 或 “**”,具体试验类型需结合差异性质选择:
1.体外试验(优先开展)
适用于可通过实验室环境模拟临床场景的差异验证,常见试验包括:
- 组织切割性能试验:在模拟人体组织(如猪肌肉)中,测试切割速度、切口平整度,对比申报产品与对照产品的效率;
- 血管闭合性能试验(核心试验):采用猪门静脉、动脉等模拟人体血管,测试闭合后的爆破压力(指导原则通常要求≥300mmHg),证明申报产品的止血可靠性不劣于对照产品;
- 热损伤范围试验:通过热电偶或组织切片染色,测量切割 / 止血时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深度,避免过度损伤(通常要求≤2mm)。
注:若申报产品与对照产品差异小(如仅软件界面优化,核心功能不变),且体外试验(如爆破压力)结果 “非劣”,可免做动物试验。
2.动物试验(必要时开展)
当体外试验无法完全模拟临床复杂场景(如长时间连续操作、不同组织类型切换),或差异涉及高风险功能(如血管闭合直径从 5mm 提升至 7mm),需开展动物试验:
- 选择与人体组织特性接近的动物(如猪),在全麻下进行模拟临床手术(如腹腔镜下肝脏切除、肠道吻合);
- 观察指标:手术时间、出血量、术后 24/72 小时组织愈合情况(有无渗血、感染)、热损伤范围,通过病理切片进一步验证安全性。
- 动物试验需遵循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》,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。
四、临床数据收集与分析:验证实际应用效果
若非临床试验已充分证明等效性,可直接引用同品种器械的临床数据;若差异较大(如新增适应症),需补充申报产品自身的临床数据(可采用 “真实世界数据” 或 “小样本临床试验”):
1.同品种器械临床数据收集
从 3 个渠道获取对照产品的临床证据:
- 公开文献:检索中英文数据库(如 PubMed、知网),收集对照产品的临床研究论文,提取样本量、手术类型、不良反应发生率(如出血、组织损伤)等数据;
- 注册资料:通过 NMPA “医疗器械注册信息查询” 平台,获取对照产品注册时提交的《临床评价报告》《临床试验报告》;
- 生产企业提供:向对照产品生产企业申请授权,获取其积累的临床应用数据(如上市后监测数据、用户反馈报告)。
- 需对数据进行 “真实性、相关性、完整性” 评价,排除数据不可靠(如样本量<30 例、无对照组)的研究。
2.申报产品临床数据补充(如需)
若需补充自身数据,可采用两种方式:
- 真实世界研究(RWS):在临床实际使用场景中,收集一定数量(通常≥50 例)的患者数据,记录手术成功率、术后并发症(如出血、感染)、医生操作满意度等,无需严格随机对照,但需制定明确的数据收集方案;
- 小样本临床试验:针对高风险差异(如新增 “神经外科手术” 适应症),开展前瞻性、对照性试验,设置对照产品组(或空白对照组),通过统计学方法(如卡方检验、t 检验)证明申报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五、撰写《同品种临床评价报告》:整合全流程证据
将上述所有环节的结果整合为正式报告,作为注册申报的核心资料,报告需包含 7 个核心模块:
1.申报产品与同品种器械的基本信息(注册证、技术规格);
2.同品种器械的选择依据(为何该产品可作为对照);
3.详细的差异分析报告(全维度比对 + 关键差异判断);
4.非临床试验报告(体外 / 动物试验方案、数据、结论);
5.临床数据汇总与分析(同品种数据引用 + 自身数据补充,若有);
6.等效性结论:明确 “申报产品与同品种器械在安全有效性上无实质差异”,或 “差异不影响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”;
7.风险控制措施:针对已识别的差异,提出临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(如刀头材质变更后,需提醒避免用于高硬度组织)。
六、申报与审批:提交资料并配合审查
1.注册资料提交
将《同品种临床评价报告》与其他注册资料(如产品技术要求、说明书、生产质量体系文件)一并提交至 NMPA 或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(根据产品分类确定审批部门)。
2.技术审评与补正
审评机构会重点审查 “差异分析的全面性”“非临床试验的科学性”“临床数据的充分性”:
若存在资料缺陷(如差异分析遗漏软件核心算法差异),需在规定时间内补正;
若审评机构认为非临床数据不足以证明等效性(如血管闭合压力试验样本量不足),可能要求补充试验。
3.审批结论
若审评通过,将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;若未通过,需根据审评意见调整产品设计或补充研究,重新申报。
关键注意事项
1.“同品种” 并非 “完全相同”:允许存在非关键差异,但需用证据证明差异不影响安全有效性,避免因 “差异描述模糊” 导致审评不通过;
2.高风险产品从严要求:对于用于大血管闭合(如≥7mm)、神经密集区域(如颅内手术)的超声手术仪,审评机构会更关注临床数据,可能要求补充前瞻性临床试验,而非仅依赖同品种比对;
3.数据溯源性:所有引用的同品种器械临床数据需注明来源(如文献 DOI、注册证号),确保可追溯,避免使用 “无法验证” 的第三方数据。
综上,同品种比对临床实验的核心是 “以差异为导向,用证据说话”,通过非临床 + 临床数据的层层验证,***终证明申报产品与已上市同品种器械的安全有效性一致,其流程的严谨性直接决定注册审批的通过率。
797966金沙娱场城下载专业团队可提供全程指导,避免上述问题,提高注册成功率。